外易北河和下易北河航道扩建
汉堡是德国第一大港,也是物流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年约有900万个集装箱在汉堡港进行装运,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货物留在大汉堡地区,其余的货物运往德国全境和欧洲腹地。由此可见,汉堡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于德国而言,在欧洲范围内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此外,汉堡港也是德国经济的重要就业引擎。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6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此,仅在大汉堡地区就创造了约15万个工作岗位。
汉堡港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为保持其竞争力,并充分挖掘其极佳的经济发展潜力,有必要让越来越大的海运班轮(尤其是集装箱和散货船)能够在汉堡港顺利停靠,而不会带来货物损失或等待时间漫长的困扰。因此,汉堡港海路通道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时事资讯
HHM / Dietmar Hasenpusch实际状态和目标状态
船舶宽度
相向交通
在位于格吕克施塔特(Glückstadt)和汉堡州边界之间的下易北河河段上,两艘相向行驶的船舶只有在最大合计宽度不超过90米时才能并行通过。
通行箱
与加深航道同等重要的是对航道的拓宽工作。越来越多大型船舶的航行经历显示,水深限制会让航运公司不得不放弃往返汉堡的货物,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对船舶宽度的限制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航海挑战。在汉堡之前的航段,总宽度增加超过90米的船舶在约300米宽的航道上无法相向并通。
在航道调整过程中,汉堡之前的航道将为此拓宽到320米,并在威德尔(Wedel)和魏腾贝尔艮(Wittenbergen)之间增建一个7公里长的通行箱(Passing Box),那里规划了一条385米宽的航道。
HHM / Dietmar Hasenpusch 河道疏浚 调整下易北河和外易北河航道的扩建措施主要包括疏浚航道不够深的部分和拓宽部分航道。目前,已有约40%的航道具备足够的自然深度,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疏浚工作。这种调整措施并不是汉堡所特有的,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此类措施在北海沿岸港口十分常见。 港口的首要目标是,在未来,无论潮汐状态如何,海轮都能在吃水13.50米的情况下离开汉堡,并将这一数据在潮汐状态可利用的条件下提高到14.50米。无论要满足两者中的哪一条,都使得港口必须增加一米的吃水。为此,位于德意志湾(Deutsche Bucht)的易北河航道将从16.98米加深到19米,北海和汉堡之间的中心区域将从15.80米加深到17.30米,从南北易北河交汇处(626公里标记处)到阿尔滕韦尔德集装箱码头(619.5公里标记处)的航道将从16.70米加深到17.40米。 沉积物管理 毋庸置疑的是,与卡车和火车相比,大型船舶在碳平衡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只有在水路畅通的情况下才行得通。为此,汉堡港和世界上大多数港口一样,必须定期清理港湾和航道的沉积物。背景介绍:易北河是一个不断输送大量泥沙的天然生态系统。沉积物从两个方向到达汉堡:一是来自北海的潮汐,二是来自易北河集水区的上游。这些沉积物沉积在易北河潮汐平静的地区,如汉堡港。 然而,为保证航道的目标深度始终保持不变,并确保船舶顺利到达目的地,汉堡港务局(HPA)和联邦航道和航运管理局(WSV)每年都要清运几百万立方米的沉积物。沉积物中的大部分物质对人体无害,可从合适的地方回流到河道中,在汉堡有两处这样的地点以供选择:北海 "3号浮标 "的指定区域和易北河中的内桑岛。而上游的一小部分沉积物在流向汉堡的途中已固定了太多的污染物,必须在陆上进行安全处理。 汉堡港务局和联邦航道和航运管理局已联合邻国、地区和城市,以及各环境和商业协会,共同发起了与易北河下游渔业、旅游业和水上运动业界的对话进程——关于易北河河道建设和沉积物管理的对话论坛,以实现全新的沉积物管理。其共同协作旨在确保减少沉积物的产生,并进一步减少其影响,并为更可持续的沉积物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2016年12月,"易北河论坛"(Forum Tideelbe)获批成立,这是为各利益相关方协同推动易北河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新机构。易北河论坛以往次对话论坛提出的解决方法为基础,对新项目的实施进行构想,以使易北河下游恢复自然无负担状态,从而减少上游沉积物向汉堡的输送。易北河论坛的主要工作流程、文件和中期结果将在专门网站上进行公布,该网站将很快上线。扩建措施
HHM / Hasenpusch: Megaboxer-Treffen auf der Elbe 船舶尺寸发展 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中,集装箱船已经并将继续变得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因为经济压力:燃料成本和船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使那些能使用最大尺寸船舶以最低成本运输集装箱的公司具有优势。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长度超过400米,可装载2万多标箱。从各家船舶公司的订单情况看,这样的庞大尺寸船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欧洲和远东之间的洲际长途航线上,由于涉及到巨大的货运量,使用越来越大的船舶是值得的。而汉堡是欧洲最重要的中欧货物交流目的港。 大型船舶靠泊汉堡 来自各大船运公司的船舶订单显示,特别是最大设计吃水大于14.50米的集装箱船订购比例正显著增加。相应的大型集装箱船在汉堡港的靠泊次数不断增加也证实了这一发展。 自2015年首次靠泊以来,在汉堡港进行靠泊的18000多标箱槽位容量的船舶数量增加了两倍。2017年,仅在汉堡,就有102艘运力处于18000至20000多标箱规模段的大型集装箱船的停靠记录。 港口基础设施的改造 汉堡港已为超大型船舶(缩写为AGF,指长度超过330米和/或宽度超过45米的船舶)做好了准备,并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基础设施。 汉堡港拥有4个高性能的集装箱码头,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码头之一,可以对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进行装运作业。就在2016年8月,又有三台最新一代集装箱龙门吊交付汉堡最大的集装箱装卸设施——HHLA旗下CTB集装箱码头。目前,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HHLA)在CTB码头共有8台这样的桥吊,因此,CTB可以在两个泊位上处理容量为20000标准箱(TEU)和24排集装箱的船舶。汉堡港大型船舶停靠条件改善的另一个例子是扩建了HHLAC集装箱码头Tollerort的水边通道。通过拓宽通道,扩大了大型船舶抵离的可用潮汐窗口。此外,通往瓦尔特斯霍夫港(CTB和Eurogate欧门集装箱码头所在地)的转弯圈也将从480米扩宽至600米。大型集装箱船
HHM / Wischhusen:Schützenswerte Lebensräume 补偿措施 航道调整的规划和河道综合工程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航道拓宽和外易北河的水下沉淀区造成的。为了对此进行弥补,在调整航道的同时,还实施了广泛的生态补偿措施(总投入金额约8千万欧元)。这涉及到对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人为改造的地区进行再自然化。联邦政府和汉堡方面认为,这将完全弥补航道调整给自然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欧盟委员会在审查了所有资料后,也得出了结论:计划中的补偿措施将对这些损害进行全部补偿,部分甚至是超额补偿。 除了这些与项目有关的补偿措施外,易北河人居基金会还为作为大汉堡地区生命线的易北河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另一重大贡献。在2010年成立的环境基金会中,城市、港口和自然保护部门共同致力于改善易北河的生态状况。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为1000万欧元的启动资金,以及汉堡港务局(HPA)每年收取港口费的5%的补贴。因此,基金会的收入与港口的发展直接挂钩。 环境平衡型船舶 汉堡港距河口约145公里。在易北河上航行符合环境友好理念,有利于节省陆路运输费用。鉴于德国公路运输的紧张局势,从公路转向铁路和水路至关重要。易北河航道开发有助于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保护环境。环境
Begegnung von Cap San Lorenzo und Cap San Tainaro 海运码头协调(NTK) 近年来,停靠汉堡港的特大型船舶(AGF)数量不断增加。特大型船舶指的是长度超过330米和/或宽度超过45米的船舶,其中不仅包括集装箱船,还包括散货船和邮轮。早在船舶进入易北河之前,汉堡港就已通过航海码头协调中心(NTK),对大型船舶停靠进行中央操作协调。在某些情况下,会在从直布罗陀前往港口的途中对船舶进行陪同。 NTK的任务包括汉堡港大型船舶的预规划、进港控制和离港规划的跨码头作业协调。NTK作为中央接口,与汉堡的航海调度中心和易北河引航员进行24小时协调,对通过上述方式创建的船舶运行概况进行调谐。通信渠道通过NTK进行捆绑,而有关大型船舶处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也得以在早期辨定。由此,可能的冲突情况在进入港口时就已被查明,并尽可能消除。目的是优化易北河上的交通管制和减轻航海调度中心的负担。河运:易北河河运引航